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( 以下簡稱“ 集團 ”) 深入貫徹落實 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和提高大豆油料自 給率的決策部署 , 堅持穩面積、提單產雙輪驅動 , 通過實施農墾糧 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, 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及模 式 ,持續推動“ 五良 ”融合發展 , 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顯著成 效 。2024 年大豆大面積實收最高畝產達 634.2 斤 ; 平均畝產由 2019 年的 305 斤提高到 2024 年的 360 多斤 ,增長 18% 以上 。
一、典型拉動 ,完善點線面結合的增產途徑
(一)打造高產樣板
夯實高產基礎 , 從秋整地開始高起點謀劃 , 堅持秋整地、秋起 壟 ,提高抗災能力 。按照一地號、一品種、一技術的原則 , 從耕種管 收、肥水種藥、人車技物等方面系統考慮 , 確保高產高效 。 打造高 產典型 , 以“ 三級指揮田 ”為載體 , 分別打造大豆百畝攻關 田、千畝 示范方、萬畝高產片 400 個、70 個、20 個 , 推進整建制高產示范場30 個 ; 因地制宜開展高產攻關 ,集成應用 20 項實用技術 , 總結適應 性強、可復制、可推廣的高產穩產模式 。做好經驗推廣 , 結合大豆 生長各階段的長勢和產量構成 , 圍繞品種、技術、農時等全要素進 行對比分析 , 找出不足、制定針對性的提升措施 , 形成大豆高產技 術模式圖 。
( 二 )推進標準引領
在標準制定上 , 推廣高產經驗 , 完善全環節、全流程的標準體 系 ,并將標準轉化為簡便易懂的生產模式圖、操作明白紙和技術操 作手冊 ,便于農業管理人員和種植戶拿來就用 。 在標準落實上 ,依 托集團“ 四級 ”標準管理架構 , 嚴格把控所有農事活動 , 做到農時 把控最佳、農藝措施科學、田間作業達標、環節銜接到位 。 在標準 檢查上 ,發揮“ 四級 ”監督體系職責 , 以常規檢查、抽查和集中大評 比為抓手 , 明確獎罰 ,確保實現“ 四個一樣 ”, 將增產潛力轉化為現 實增量 ,將示范攻關轉化為大田實產。
(三)加強宣傳引導
營造良好氛圍 , 制定印發大面積單產提升、標準化大提升、單 產提升勞動競賽等文件 , 營造“ 逐級抓落實、人人創高產、處處有競 爭 ”的良好氛圍 。加強交流學習 ,集團各級共組織各類農業現場會 475 次 ,參會人數 2.5 萬人次 ; 集中培訓、現場觀摩 143 次、7589 人 次 ,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 。 強化驗收考核 ,將高產攻關 工 作 作為農業評優以及來年項 目分配的重要依據 , 納入全年現代化大農業考核 ,有效激發了各級抓單產提升的積極性。
二、創新驅動 ,提升研推用的持續增產路徑
(一)提升園區帶動能力
建強科技園區 ,集團建有科技園 區 105 個、總面積 43830 畝 ,其 中國家級科技園 區 1 個、省級科技園 區 3 個 ;延伸建設科技示范帶 241 條、長達 3540 公里 , 形成了“ 科技園 區-科技示范帶-標準田 ” 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體系 。 配優園 區設施 , 配備耕整播栽等設施 設備 , 配備農業科技人員 665 人 ,年平均開展新品種試驗任務 1000 余項、新技術試驗任務 1500 余項 。保證經費需求 , 采用自有資金、 科技合作、政策支持等多種方式 ,年均投入達 1.1 億元 , 為試驗、示 范、科技服務等提供重要保障。
( 二 )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
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, 集團擁有高新技術企業 11 家 , 建有科技 創新平臺 39 個 , 累計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1402 項 , 審定大豆品種 107 個 ,發明專利 773 項 ,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79 項 。 聚 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,承擔了“ 東北北部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設計 與培育 ”等多項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及重點研發計劃任務 。 墾豐種 業育種創新水平向智能設計“4.0 階段 ”邁進 , 形成了年參試品種 300 余個 ,年審定品種 20 余個的育種研發能力 。 加快熟化示范普 及 ,推廣龍墾 3092 等新品種 25 個 , 推廣大豆微生物根瘤菌劑噴 施、高環播壟作等新技術 100 項 ; 累計開展各類科技培訓 3000 余期 ,輻射 5 萬余人次 ;發放技術資料超 15 萬份 。
(三)智慧農業助力增產
高起點謀劃 ,在規模化、機械化的基礎上 , 聚焦生產、管理、服 務三大應用場景 , 推進以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為標志的智慧農 業發展 ,先后啟動建設數字農場試點 30 個、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11 個 。 高效率推進 , 自主開發“ 作物分布圖 ”“ 土壤肥力圖 ”等分析決 策系統 44 個、農機自動駕駛設備配置率達 40% ,7 萬余臺套農機 加裝北斗導航系統 ,智能農機裝備廣泛應用 。 高質量發展 , 集成開 發農業綜合管理平臺 , 涵蓋農業資源管理、生產管理、經營管理 三 大類共 10 套系統 , 集成土地托管等“ 一站式 ”農事服務功能 , 平臺 注冊用戶 59 萬人 , 采集 2024 年播種、插秧等農事環節作業數據 322 萬條 ,農機調度作業面積累計完成 2708.8 萬畝次 。
三、一體推動 ,優化“ 五良”融合的高效模式
(一)堅持良 田 良機結合
在良田產能提升上 , 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 2918 萬畝 。 采取 工 程、生物、農藝 20 項技術措施 , 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從 2017 年的 44.6 g/kg 提高到 2021 年的 45.9 g/kg,耕地質量持續提升 。2022 — 2023 年累計治理侵蝕溝 1635 條、566.6 公里 , 恢復生產功能耕地面 積 1412.5 畝 , 可增加大豆產能 254 噸 。在機械提檔升級上 , 累計更 新氣力式和電控式精量點播機 4248 臺套、分層施肥機 4611 臺、自 走式噴藥機 892 臺、聯合收割機 53172 臺 ,各類拖拉機 10 萬臺 , 大豆綜合農業機械化率達到 99.97% 。在操作水平提升上 ,在播前進 行技術培訓 ,做到“ 人人懂標準 ”; 在作業前嚴格機械調整 , 各項參 數達標后方可作業 ;在作業中 , 堅持“ 駕駛員自查、種植戶檢查、農 場抽查 ”三級驗收 ,保證作業質量達標。
( 二 ) 堅持良種良法配套
提升良種繁育能力 , 印發 2024 年集團農作物主栽品種推薦目 錄 ,分積溫帶推薦大豆優良品種 94 個 ; 推進 3 個大豆制種大縣建 設 ,集團制種面積達到 35 萬畝 ,年繁育良種 6.6 萬噸 , 大豆良種基 本實現全覆蓋 。 堅持模式化栽培 , 主推大豆寬臺勻密栽培技術 , 2024 年推廣面積 1114.5 萬畝 , 較上年增加 103 萬畝 。 集成應用精 量播種、種子精選包衣、健身 防病促早熟等 20 項高產高效技術及 模式 。根據不同品種 ,有針對性地開展配套技術試驗示范 ,按照技 術模式“ 大統一、小調整 ”, 對密度、施肥等技術措施進行科學調 整 , 實現農藝措施與品種的高度契合 。 堅持高標準田管 ,全面積應 用“ 一松三趟三防四促 ”管理模式 , 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 6700 萬畝次 , 累計噴施葉面肥 3574 萬畝次 , 其中實施“ 一噴多促 ” 項目 940 萬畝 。
(三)堅持良制增效
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, 以規模化經營為方向 , 以家庭農場為基 礎 ,優化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 ,形成了規模 化、集約化、機械化的生產優勢 。 堅持標準化管理 , 堅持農業農機兩個“ 六統一 ”, 實現了統一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機作業 , 有效提升 了全面積、全環節的農業標準化 ,促進了均衡增產 。 推進“ 雙控 一 服務 ”,農業投入品堅持目錄準入、統一供應 ,有效保證了質量和貨 源 ;在使用過程中 , 做到因時、因地、因作物制宜 , 確保技術到位率 在 95% 以上 。